在乌克兰独立日庆典上伍洲配资,总统泽连斯基突然宣布将战争扩大到俄罗斯境内,要求国防部确保俄境内所有军工设施都在打击范围内。然而,三天后英国《每日电讯报》曝光他私下向欧洲领导人让步,允许俄罗斯保留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控制权以换取停火。他还提出150万大军的“新北约”计划,要求欧美提供远程导弹和每年千亿军援。这种公开强硬与私下妥协的策略使俄乌战局更加复杂。
俄军在顿巴斯北部战线取得关键突破,经过三天激战占领铁路枢纽谢列布扬卡,并向西北推进10公里,逼近塞韦尔斯克城郊。这座居民不足4000人的小镇陷落,导致乌军在顿巴斯北线最后一个防御核心陷入三面合围。俄军采用温压弹摧毁乌军第41机械化旅的森林阵地,再沿T0513公路实施装甲分割,乌军撤退时损失至少3辆坦克和2门美制M777榴弹炮。
扎波罗热方向同样告急。7月初,俄第七空降师突袭卡缅斯基中部,撕开乌军防御链缺口,利用干涸河床作为通道,分割村庄并控制南部区域伍洲配资,打通双子水库的物资通道。这意味着乌军在扎波罗热州门户面临洞开风险,而俄军东西夹击态势已经成型。
乌军试图通过精准反击延缓俄军脚步。在扎波罗热前线,“Spalakh”无人机部队与Kurt连、第28旅侦察营协同作战,仅用数日摧毁俄军6门火炮、2辆坦克及多辆军车。无人机如同“移动雷达”锁定目标,突击小组趁俄军火炮装填间隙实施爆破。这套“发现-定位-摧毁”的模块化流程,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次突袭。
尽管如此,俄军重火力仍占据优势。俄军对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发动72次突击伍洲配资,配合59次空袭、117枚制导炸弹和2882架自杀式无人机。乌军虽靠机动防御守住阵地,但日均70次的高烈度消耗让防空系统濒临极限。
泽连斯基的“扩大战争”宣言剑指俄罗斯命脉。乌军首次将俄“友谊管道”境内主干段纳入打击目标,这条能源出口大动脉受损直接冲击俄经济根基。他要求欧美按“1:1.5”比例补充装备损耗——乌军损失1辆坦克,盟友需提供1.5辆替补。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已收到千辆装甲车订单。
“150万大军”计划被揭露更多细节。乌军现役80万人,计划征召50万预备役及20万外籍军团,包括格鲁吉亚、车臣反俄武装。为绕过北约集体防御条款,泽连斯基试图用“多国联军”名义组建部队,并沿俄白边境修建每公里造价120万美元的“电子长城”——智能雷区与无人机巢结合体,成本转嫁给欧盟重建基金。
现实困境难以回避。乌军日均阵亡约600人,适龄男性仅剩390万,强征令引发边境逃亡潮。在顿涅茨克前线,俄军通过多向合围战术压缩乌军防线,日均推进1.8公里。兵源与土地的同步流失,让泽连斯基的豪赌显得底气不足。
美俄秘密会谈加剧了泽连斯基的焦虑。特朗普与普京通话讨论停火可能,事后公开反对追加对俄制裁,称“存在解决冲突的机会”。此举引发欧盟强烈反弹,法国外长呼吁实施“窒息性制裁”。更令基辅担忧的是,阿拉斯加美俄会谈将乌克兰排除在外,特朗普甚至直言“克里米亚收不回”“入约永无可能”。
欧盟试图用行动对冲美国摇摆。英国将18艘运输俄石油的“影子舰队”船只列入黑名单,欧盟升级第17轮制裁,锁定近200艘关联船舶。爱沙尼亚首次针对海底电缆破坏等“灰色战争”手段实施经济制裁。欧洲对乌援助占比从60%升至70%,1380亿欧元承诺资金涵盖武器、技术转移和联合训练。
泽连斯基的外交腾挪术浮出水面。他一面要求美俄乌三方会谈领土问题,将欧洲排除在外;一面又默认俄控区现状,为未来翻案留后门。这种策略实为分化西方阵营:特朗普主张“土地换和平”,法德坚持“停火优先谈判”。马克龙因被排除会谈而急推“四方机制”,泽连斯基趁机索要了23亿欧元额外重建资金。
俄军的战术进化持续施压。不同于早期大规模冲锋,俄军现在采用“多点突破+小队渗透”模式。在乌曼斯科耶地区,中部集群通过精准火力支援击溃乌军第23、24旅的反击,摧毁M777榴弹炮等重装备。前线主要由动员兵支撑,精锐部队则隐蔽休整,形成“金蝉脱壳”式的持久战布局。
乌克兰社会承受着多重撕裂。基辅超市土豆价格贵过子弹,公务员数月欠薪伍洲配资,1270万人需人道援助。俄军对能源设施的系统性打击导致电力短缺,黑海粮食出口受阻进一步推高民生成本。尽管泽连斯基将反腐与抗俄绑定使支持率升至55%,但80%民众拒绝割地的民调仍是其无法逾越的红线。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